9月2日,信息学院组织召开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以“数智素养”为核心,聚焦通识必修课的教学任务梳理、内容体系优化与教学质量提升三大重点。会议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梁杰主持,信息学院院长迟恩宇、副院长苏东梅及课程组全体教师参会。与会人员围绕课程教学积极研讨,共同为“解疑惑、保质量、提效果”建言献策,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数智化理念与思维,提升其运用数智化工具和方法解决学习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构建数智化知识体系。随着智能产线、数字营销、智慧农业等场景的普及,传统岗位正被重新定义。“AI+X”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所有行业发展的新范式。课程内容需紧跟技术前沿与行业需求动态更新,这一现实需求让此次集体备课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
会议伊始,迟恩宇院长围绕课程建设全局,就课程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框架及新学期教学目标展开详细部署。为使课程既贴合技术发展趋势,又契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迟院长与苏院长前期投入大量精力开展调研:不仅梳理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点,还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特点,重新优化课程模块结构—— 以 “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传递、存储、处理、利用、保障” 为技术主线,系统介绍计算机系统、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内容。
“课程要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案例设计是关键。” 会上,课程组骨干教师围绕典型教学案例开发进行分享,详细讲解如何将贴近学生生活与未来职业场景的案例融入教学。其中,沈继伟老师以 “教学任务 6.2 数据分析及可视化” 为例开展授课示范,为课程组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参考。

此次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了新学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向,增强了课程组的教学共识。信息学院将持续推进该课程的迭代优化,以集体备课为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与经验交流,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信息技术能力与数智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数智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梁杰
初审:苏东梅
终审:刘长春